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实施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,服务教育强国、文化强国建设,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,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决定举办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(以下简称大赛),市教委、语委决定举办2025年北京市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系列活动暨教育部、国家语委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北京市初赛。学校语委办承办校内预赛。
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活动宗旨
体悟中华优秀文化内涵,丰富文化思想实践,提升语言文化素养,激发文化自信自强。
二、活动主题
本届活动以“典耀中华,赓续文脉”为主题。通过诵读、讲解、书写、篆刻等语言文化活动,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,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、坚定理想信念、彰显时代精神,展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经典的传承与创新,助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。
三、活动赛项
本届活动包含四个赛项:“诵读中国”经典诵读大赛、“诗教中国”诗词讲解大赛、“笔墨中国”汉字书写大赛、“印记中国”师生篆刻大赛(以下分别简称诵读大赛、讲解大赛、书写大赛、篆刻大赛)。各赛项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。
本届活动由市教委、语委主办,面向参赛作品设立一、二、三等奖和优秀奖,面向指导教师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,面向各区教育(语言文字工作)部门、学校设立优秀组织奖,由主办方统一颁发证书。优秀作品将被推荐至教育部、国家语委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,由大赛组委会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和奖项发放。
四、注意事项
(一)作品要求为2025年新创作的作品。往年作品重复提交参赛,如发现取消比赛成绩,并取消三年内参与同类赛事和活动的资格。
(二)参赛者网上报名信息将成为证书发放的唯一依据,参赛信息须依据大赛官网提示正确、规范填写参赛者姓名、指导教师姓名、作品标题、所在学校/单位等信息须用全称。作品及作品信息不得出现错别字、错误名称、不规范表述等。
注册报名手机号必须为参赛者本人常用号码。在同一赛项中,每个手机号仅可上传一个作品,同一手机号代报多个作品,所有代报作品将会取消评审资格。此号码用于报名、上传作品、赛事联系和证书查询,必须与填报信息及区、高校推荐表里的参赛者手机号一致,同一作品的参赛者不得同时署名该作品的指导教师。作品上传时间截止后,相关信息不得更改。
五、时间安排
(一)区、校预赛:2025年4月至5月
各区、各高校自行组织预赛、作品评审等工作。我校预赛具体形式和提交作品截止时间详见附件。
(二)市级评审:2025年5月至11月
5月至11月市级评审承办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评审,挑选优秀作品推荐至教育部、国家语委主办的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,并评定市级获奖名单,多个作品获得一等奖的同一指导老师不重复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。
参赛者可登录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网站(http://jw.beijing.gov.cn/language/)查询比赛结果并打印获奖证书,时间另行通知。
(三)教育部赛事决赛评选:2025年9月30日前
各区、各高校及参赛者根据赛事承办方要求提交相应补充材料。参赛者可通过教育部赛事官网查看和下载证书,时间请关注官网通知。
(四)活动表彰:2025年12月
市、区教委、语委和高校结合实际工作情况,完成优秀作品整理、归档、证书发放和相关表彰工作,做好宣传引导,提升活动的育人效果。
六、其他事项
(一)大赛为公益性赛事,任何单位不得以大赛名义向参赛者及参赛单位收取任何参赛费用。
(二)大赛组委会享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展示、汇编 及信息网络传播等权益,参赛者拥有署名权。寄送的作品实物,赛项方案中明确不予退还的,视为参赛者向大赛组委会转让作品实物的所有权。
(三)赛事咨询电话
联系人:教务处 张宁宁老师
电话:010-63339858,18811471900(同微信号)
邮箱:18811471900@163.com
附件:
附件1 北京市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系列活动“诵读中国”经典诵读大赛校内预赛方案
附件2 北京市中华经典通读工程系列活动“诗教中国”诗词讲解大赛校内预赛方案
附件3 北京市中华经典通读工程系列活动“笔墨中国”汉字书写大赛校内预赛方案
附件4 北京市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系列活动“印记中国”师生篆刻大赛校内预赛方案
教务处
2025年4月9日